当前位置:188bet亚洲体育_188比分直播-投注*平台 / 政务公开 / 公开年报
“十二五”时期是我市调整经济结构、转变发展方式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攻坚时期。加快农机化发展步伐,是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、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。为促进农机化发展,指导今后农机发展方向,按照市“十二五”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文件(济规划[2010]1号)精神,特编制济源市“十二五”农机发展规划。
一、“十一五”农机化发展现状
“十一五”期间,是我市农机化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,全市农机总动力从2005年的86.3万千瓦发展到2010年105.2万千瓦;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05年72%发展到2010年的85%。全市农机固定资产总值达到8.3亿元;大中型拖拉机达到2876台,其中8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442台;联合收割机达到1229台;其它农机具及配套农具6万多台(套);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达到300个,农机服务总收入达到6.2亿元。
(一)主要成效
1、农机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。到2010年底,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05.2万千瓦,农机固定资产净值达到8.3亿元,分别比2005年增长21.9%和43.6%。农用拖拉机拥有量达到2万台,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876台,增长51.4%;8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达到442台,增长840%;联合收割机拥有量达到1229台,增长 53.6%,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129台,耕种收和其它各类机械达到6万多台,增加8703台。
2、农机作业水平全面提升,玉米机收步伐加快。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%,继续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。其中,机耕水平达到90%,小麦机播、机收水平均达到97%以上,累计实施保护性耕作6万亩。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得到强力推进:玉米机播水平达到87%,玉米秸秆还田率达到90%,玉米机收率达到83%,比全省平均机收率高43个百分点,比全国玉米机收率高58个百分点。
3、农机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,农机化效益更加显现。全市农机服务组织达到300个,其中拥有固定资产达50万元以上的农机服务组织30个;农机服务总收入达6.2亿元;农机化经营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41元,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8%。
4、实行“源泉化”管理,农机安全监管成效显著。“十一五”以来,我市认真贯彻《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》及《河南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》,建立健全了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,配备了检测设备,加强了农机安全监管、农机安全教育和操作技能培训,实行“源泉化管理”。“十一五”期间通过市、乡、村三级培训网络,培训各类农机人员3万人以上。全市连续多年农机行业事故率严格控制在0.5‰以下,无一例重特大农机事故。
5、落实惠农政策,农机购置补贴效果良好。按照“扶优扶强、重点突破、因地制宜、公开科学”的原则,创新工作思路,改进工作方法,收到了良好的效果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我市落实各级财政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4268万元,补贴各类农机具8225台,直接拉动社会投资6772万元,受益农户遍及全市15个镇办5439户,提高农机装备水平,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,推动了玉米机收、保护性耕作及合作社建设等重点工作的开展。
(二)主要经验
1、坚持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。“十一五”以来,我市坚持不断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,市财政扶持资金从2005年的100万元逐年增加到2010年的1000万元,推动了农机化快速发展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各级财政累计投入农机化扶持资金4400万元,拉动全社会农机化总投入8700万元,为我市农机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2、坚持推进农机装备结构调整。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就是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。充分利用购机补贴政策,引导农民和合作社更多地购置使用大中型、高性能、多功能复式作业农机装备,实现了大中小型机械、高中低档次机械、动力机械与配套农具的合理配置,充分发挥了农机装备的整体效用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我市大中型拖拉机、小麦玉米联合收割机拥有量增长迅速,农机装备结构逐步优化。
3、坚持创新农机合作社服务模式。农机合作社是今后农机化的主导力量。其服务方式灵活多样,由定单作业到土地托管,由土地托管再到流转土地,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推进了土地流转,加快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我市集中资金培育亮点,扶持重点,示范带动,真正按照自主创办、政府引导、政策扶持、市场化运作的思路,大力兴办农机专业合作社。2010年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34个,从业人员529人,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,示范作用突出,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。
4、坚持推进薄弱环节生产机械化。结合我市实际,“十一五”期间在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方面,重点实现了玉米机收的突破,全市玉米机收率达到83%以上,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。经济作物方面,主要在烟叶、花生、油菜生产机械化方面提升了机械化水平。设施农业方面,突出在温室大棚所需机械设备上取得了新进展。
5、坚持推进农机保障体系建设。认真贯彻国家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》、《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》及《河南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》等农机法律法规,为管好、用好农机提供法制保障。抓住国家不断增加三农投入的机遇,切实加强了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,重点搞好了机耕道路、农机场院库棚、维修点等建设,改善了农机作业通行和保养维修条件。
二、“十二五”农机化发展基本思路
“十二五”是我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胜利的关键时期,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。也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全面、协调、快速发展的良好时期。农机系统要按照《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》要求,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之路。要着力推进技术创新、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,促进农机、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;要着力推进装备结构布局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,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;要着力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,促进农机服务质量的提升,力争到“十二五”末,将我市农业机械化从装备水平、作业水平、科技水平、服务水平和安全水平全面提升,积极优化装备结构,大力集成技术模式,确保农业机械化发展在服务农业全局,保障粮食安全,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更大作用。
(一)指导思想
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紧紧围绕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、作业水平、安全水平、科技推广水平和服务水平、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,着眼市场需求,坚持政府推动,基本满足农业机械化生产服务和管理需求,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,为建设现代农业,低碳农业作贡献。
(二)基本原则
1、坚持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。既要以主要机具、重点作物、关键环节的农业机械化为重点,又要提升农业机械化质量,保障农机安全生产,坚持“因地制宜,因时制宜,宜大则大,宜小则小”的原则,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需要,逐步填补其他农业机械发展类型,逐渐向设施型农业、精准农业推进,争取国家在这方面的项目投资,扩大农业机械化的覆盖范围,实现高效、优质农业机械化的合理布局。
2、坚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与适时因地制宜调整相结合。审时度势,准确把握好农机化发展方向,科学制定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。同时根据科技发展和管理服务的需要及时调整农业机械化发展计划,以确保本地区农机发展的科学性、先进性和适用性。
3、坚持政府为主导与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。坚持政府在推动农业机械建设体系中的主导地位,充分发挥推广、监理、培训在农业机械化系统建设中的骨干作用,鼓励企业、经营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中的作用。
4、坚持法规宣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。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机化法律法规,注重通过法律法规的实践应用,促进农机化的发展。加强法律、法规的宣传,让农民群众知法懂法,自觉守法,更好运用法律与规章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
(三)战略目标
到2015年,农机总动力达到115万千瓦,平均每万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2.2万千瓦,平均每万亩耕地拥有大中型拖拉机50台、联合收割机20台,主要粮食农作物耕、种、收全部实现机械化,经济作物、畜牧业、渔业、林果业、设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达到80%以上,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一种主要耕作方式被广大农民所接受,节水灌溉、自动导航、变量施肥等农机化新技术在规模化生产中得到普及,农业机械在观光农业、生态农业、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,并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、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。农机化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和投入效益明显提高;以粮食为主体,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格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;统一开放、竞争有序的农机化市场体系初步形成;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农业机械化管理体系、宏观调控体系,农机化执法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。
三、“十二五”农机化发展重点
1、综合机械化水平。一是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。突出抓好玉米机械化收获,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。山岭区以发展先进适用的中小型机械为主,着力提高山区机械化水平。引进、示范、推广激光平地、卫星遥感、定位、信息处理等先进技术,引领农业生产向精准农业、现代农业发展。二是加快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。加快推广烟叶起垄、铺膜、移栽、烘干;冬凌草种植、收获;花生种植、收获、摘果;大葱起垄、移栽、培土等机械化技术。三是加快推进设施农业机械化。推广机械化微耕技术、自动卷帘技术、温室节水灌溉技术、高效低量喷药植保技术、温室智能化环境控制技术以及蔬菜加工包装技术。四是进一步提高畜牧业机械化水平。重点抓好秸秆青贮收获、饲料加工、挤奶设备、储运设备、屠宰加工等环节机械化。五是大力推广林果机械化技术。重点推广微耕机、植保机械、烘干机械、果品加工机械。
2、农机合作组织。创新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形式,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,持续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上规模、上水平、上效益是“十二五”农机工作的重点。科学规划设计我市农机合作社发展方向、布局和规模,为合作社提供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,重点建设10个示范性农机合作社、15个标准化农机合作社,重在增强服务功能,提升服务能力,发挥主导作用,实现规模效益。鼓励现有机械向合作社集中,力争使合作社机械拥有量和作业量都要占全市总量的90%以上,努力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明星农机合作社。
3、农机培训。围绕农机化重点项目,加强农机管理、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培训,切实抓好农民工、农机驾驶员、农机大户、农机经营能手、农机修理工、农机合作社、农机中介组织负责人的技能培训。积极开展现场培训和送教下乡活动,不断拓宽培训领域,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。
4、农机农艺协调发展。建立农机和农艺协作机制,制定科学合理、相互适应的机械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,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、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标,有针对性地推广一批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。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、节水灌溉、土地深松、精量播种、化肥深施、高效植保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增产增效、资源节约、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,改革传统耕作方式,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。
5、农机化信息工程。农机化信息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机的综合竞争能力。逐步建成信息采集、加工、传递、发布与一体的信息化服务体系,畅通信息渠道,扩大信息来源,利用信息技术快速、便捷、实用、互联的优势,提高高质量、高标准的信息,形成横向相连、纵向相通、综合性强的农机化信息系统,为农民提高政策法规、科技教育、安全监理、农机推广、市场信息等各项信息服务,实现资源共享。
四、“十二五”重点农机化项目
(一)农机购置补贴项目
按照科学、公开、公平、高效的原则,完善农机购置补贴管理办法,简化办事程序,强化监管,保障农民自主购机。鼓励农民购置先进适用、技术成熟、安全可靠、节能环保、服务到位的农业机械。
项目规模:总投资2亿元,争取上级补贴资金6000万元、市配套补贴资金3000万元,农民自筹资金1.1亿元。推广各类大中型农业机械5000台。
发展目标:到2015年,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高,农机装备结构逐步优化,大型、多功能复式作业机械普遍应用。
(二)农机合作社建设项目
建设规模:“十二五”期间农机合作社总投资达到1亿元,争取上级资金300万元,市财政配套1500万元。
“十二五”期间新建10个示范性农机合作社、15个标准化农机合作社,改造提升5个示范性合作社,到2015年,全市规模农机合作社达到50家。对农机合作社规模流转土地进行奖补,平均每年需市财政扶持资金200万元。奖励标准:流转1000-2000亩,每亩奖励10元;流转2000-5000亩,每亩奖励15元;流转5000-10000亩,每亩奖励20元。
发展目标:把农机合作社发展成为土地流转的龙头和农业生产的主体,承接我市土地流转20万亩以上,承担全市90%以上的农机作业任务。
(三)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深松作业项目
保护性耕作是一项节本增效、保护环境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,是农业部重点推广的项目之一,现已列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战略。
项目规模:十二五期间总投资600万元,其中争取上级资金200万元,市财政配套400万元,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械1200台,实施面积10万亩。
发展目标:到2015年,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市得到广泛应用。
(四)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
玉米是我市两大粮食作物之一,加快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,对提高粮食产量,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。十二五期间要重点抓好玉米机械化收获,全面提高玉米机械化水平。
项目规模:十二五期间计划推广玉米精播机800台,玉米联合收割机500台,秸秆还田机600台,总投资6000万元,争取上级资金200万元,市财政配套400万元,社会投资5400万元。
发展目标:至2015年,玉米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。
(五)设施农业机械化项目
项目规模:围绕我市温室大棚、畜牧养殖、渔业产业,重点发展蔬菜、花卉温室大棚用自动卷帘机、微耕机、节水灌溉、智能温控及加工包装等机械设备,畜牧养殖用铡草机、青贮收获机、饲料加工机、挤奶机、储奶罐、清粪机,渔业机械增养机、投饵机、清淤机等,总投资1亿元,推广各类机械6000台。
发展目标:到2015年,建成一批先进的自动化程度高的设施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,全市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0%。
(六)经济作物机械化项目
项目规模:围绕我市烟叶、冬凌草、花生、大葱等经济作物,推广烟叶起垄、铺膜、移栽、中耕、烘干,冬凌草种植、收获,花生种植、收获、摘果,大葱起垄、移栽、培土等机械,总投资5000万元,推广各类机械3000台。
发展目标:到2015年,建成一批全市烟叶、冬凌草、花生、大葱等经济作物机械化示范基地,机械化水平达到80%以上。
(七)农机培训基地建设项目
项目规模:总投资7000万元,争取上级资金1500万元,市配套资金3000万元,自筹资金2500万元。
建设内容:1、基础设施投资主要包括征地100亩、新建教学楼一栋(2000㎡)、餐厅一座(1500㎡)、机械库棚一座(2000㎡)、维修车间、实习场地、训练场地建设等。
2、配套设施建设:大中拖、小麦玉米联合收割机等机械30台和配套机械30套、4个多媒体教室、电脑、实验室、电子考场和维修设备等。
农机培训基地建设工程从2011年开工建设,到2013年建成投用,计划建成24轨能容纳4000名学生求学的精品学校。
(八)农机培训工程项目
项目规模:培训农机驾驶操作人员、维修人员、技术人员、管理人员、经营人员、服务人员、农机教师、设施农机人员等2万人,平均每年培训4000人,需经费1200万元,其中争取上级资金600万元,需市财政配套600万元。
发展目标:项目实施后可保证我市大量农机人员得到培训,操作水平和理论水平都有明显提高,都能成为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农民和职业农民,对转移农村劳动力和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。
(九)农机田间作业燃油补贴项目
农机田间作业燃油补贴是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》确定的一项重要的强农惠农政策,燃油补贴实施范围覆盖耕、耙、播、收、秸秆还田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机械。
项目规模:“十二五”期间计划补贴20000台,平均每年4000台,单机补贴1000—2000元,需市财政补贴资金1800万元。
发展目标:降低农机作业成本,提高农民从事农机作业积极性,促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。
(十)农业机械安全检测项目
项目规模:总投资50万元,建成1个450平方米检测车间,增加检测设备两套,争取上级25万元,市财政配套25万元。
发展目标:“十二五”期间年检测农业机械能力达到5000台,能够进行机械制动、灯光、转向、烟雾、油压等多项安全技术检测,并争取财政补贴,逐步为农民免费检测农业机械。
五、保障措施
1、积极发展壮大农机服务组织
要坚持“扶持、引导、规范、服务”的方针,鼓励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,不断提高服务能力,扩大服务规模,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益,让农机服务组织成为土地流转的龙头和农业生产的主体。加大政策扶持,落实有关税费减免、信贷优惠、购机补贴、作业补助等扶持政策。引导农机服务组织依法经营、规范运作、诚信服务,创建服务品牌,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、社会化、产业化。
2、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
推进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,构建以市级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,农机服务组织为主体的农机技术推广新体系。加强农机质量监督和受理消费者投诉工作,努力提高农机产品质量、作业质量、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水平。强化农机安全监理体系建设,努力构建以源头管理、执法监控、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。加强农机监理装备建设,提高安全监管能力。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和创建“平安农机”活动。完善农机化信息服务体系,建立健全功能齐全、服务优良、高效共享的农机化信息网络,以信息化推动农机化进程。
3、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
抓住机遇,争取实施一批增强农机化发展后劲的大工程、大项目。积极争取乡村道路建设、农田基本建设、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规划中安排机耕道路建设内容,改善农机作业通行条件。争取中央和地方对农机场库棚、维修站设备设施建设给予补助性投资扶持,改善农机具尤其是高性能机具的保养和维修条件。依托农机合作社,建设农机维修服务网络,积极吸引生产企业加盟,建立高标准农机维修站点和区域骨干维修站点。
4、重视和加强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
利用现有的农机化教育资源,结合各类培训项目,对农民机手进行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,提高农民对先进农业机械及技术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水平,造就一支技能娴熟的农机化实用人才队伍;丰富和提高农机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、综合素质,造就一支业务精通的技术人才队伍,培育农机化技术领军人才;以理论功底扎实、结构合理、充满活力、开拓创新为目标,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,不断更新知识结构,造就一支素质全面的农机化管理人才队伍。
5、贯彻落实农机法律法规,创造平安、和谐农机。
“十二五”期间认真做好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》和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条例》宣传工作,贯彻《农业机械产品修理、更换、退货责任规定》和《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》,履行农机化管理工作的职责,拨正农机化管理的大方向。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、强化农机安全使用监督管理和农业机械化产品质量、维修、退货、换货的监督工作。积极扶持农机制造企业,帮助农机制造企业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创造平安农机,和谐农机,营造农机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。
济源市农业机械管理局
二○一○年十一月